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中心
项目类别: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教学试验平台建设项目þ
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公共服务体建设项目□ 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 1年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目标
1.项目建设目标
坚持“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激励创新、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本,将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按照“布局合理,配置优化,资源共享,科学管理”的建设原则,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城乡规划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建设目标如下:
(1)具备省内的研究环境,成为设备齐全、技术先进,集教学、科研能力于一体的建筑城乡规划实验中心。
(2)设备总值净增近473.55万余元,增加实验室面积500M2,设备完好率达到95%以上。
(3)开设建筑学、城乡规划等方向的基础、专业实验课程及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满足程度达到90%。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率超过50%;
(4)结合学科优势,积极申报和获批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
(5)充分利用先进的科研平台和优良的师资队伍,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2.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 完善建筑物理实验室
在现有建筑物理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建筑声学分析仪,导热系数测定仪,频谱分析仪、工作站,扩大建筑物理实验室的规模,系统、全方位地构建建筑与城乡规划教学科研平台,使本学科的实验设施、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科研条件在全省同级别院校中处于先进地位。
(2)完善建筑节能检测实验室
在现有建筑物理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建筑外门窗墙体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外墙外保温系统耐候性检测装置、外墙外保温系统抗风压性能检测装置、智能门窗物理性能检测仪,用于建筑节能方面教学和科学研究,拓宽我校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
(3)建设虚拟现实实验室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也称虚拟实境或灵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知的三维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进行互动,身临其境地与之进行交互仿真和信息交流 。通过参与者与虚拟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借助人本身对所接触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帮助启发参与者的思维和认识能力,以全方位地获取虚拟环境所蕴涵的各种空间信息和逻辑信息。沉浸感和实时交互性是虚拟现实的实质性特征,对时空环境的现实构想(即启发思维,获取信息的过程)是虚拟现实的最终目的。虚拟现实实验室的建设,对提高我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园林园艺等专业的实验教学水平,提升我校科研实力奠定基础。
(4)实验室软件建设:
实现实验仪器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其场所等对学生的开放;探讨适合于本校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多方向的教学体系;编写适用于本校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指导书及多媒体课件等,设计出适合的建筑学与城乡规划课程设计软件;建立一支素质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二、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背景分析
建筑与城乡规划专业于2000年招收批本科生,2010年建筑学被批准为校级重点专业,2012年获批建筑学、城市规划硕士点。学院的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深受社会和市场欢迎,近三年来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与上述办学实力和较高的办学水平相适应,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狠抓了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教学工作。现有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室两个分实验室,已初具规模;本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也得到了很好的建设。这些实践教学设备和手段都为本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是为了加强学校“建筑学”校级品牌本科专业建设的步伐和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和突出办学特色、做强优势专业,按照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并结合国家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项目规划的基本要求而提出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江大学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已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并促进了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学科群基础。在学科点建设方面,具有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硕士、博士(立项)学科点4个:建筑学硕士点、城市规划硕士点、结构工程硕士点及防灾减灾硕士点。
(二)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项目实施前学校教学科研所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1)实验中心建筑面积严重不足,目前的实验用房面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实验室设备缺乏,目前的设备仅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创新性的实验没有条件开展,建筑节能方面的科研受到实验条件的制约。
(2)资金缺乏一直是制约建筑规划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学科相关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存在数量不足、设备老化、高精尖仪器设备缺乏等问题,严重束缚了我院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在教学上直接导致了开设实验项目质量不高、实验项目开出率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研上产生了由于采集的实验数据误差较大、微观领域研究无法深入等问题而导致的科研论文质量不高、数量偏少等现象,严重的制约了我院科研成果的产出。
(三)预期效益及持久性分析
该项目意义重大、效益明显,能够持久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可以弥补我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园林园艺等本科专业以及硕士专业及本学科实验室设备落后、数量不足等缺陷,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和更多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2)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科科研水平。精良的设备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长期的效益,可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业务能力,也能为教师申报和完成学科相关大项目、项目提供平台,保证学科能够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振兴地方经济服务,取得直接而长期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学科建设,提高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实验室的建设可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为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提供硬件支撑;同时,对其它学科如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等学科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4)有利于稳定和吸引更多科研人才。良好的科研氛围和设备资源,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必备条件,是提升研究水平与层次的重要因素。项目实施后,本学科的硬件资源将更加充实和完善,一方面可以留住在岗的科研人才,另一方面还可吸引国内外青年人才,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储备动力。
总而言之,通过购置本学科建设急需的仪器设备,将“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中心”建设成为省内有知名度、有较大影响力的实验中心,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还可大力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还可为其他院校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发挥良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三、实施条件
(一)人员条件
1.项目负责人情况
姓名:杜国锋 性别: 男
年龄:38 职务: 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
职称:副教授 学历:博士(后)
专业:结构工程 联系电话:0716-8060421
传真:0716-8060710 E-mail:gfd1125@163.com
相关工作业绩:
负责人杜国锋,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美国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1975年4月生。1998年7月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建筑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长江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1年 12 月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教学方面,系统地主讲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结构抗震原理》、《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等课程,并承担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能反映建筑科学领域国内外成果。教学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教书育人成绩突出。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主持和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有 5 项,其中“建筑工程专业本科‘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2 项;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等科研项目6项,获各级研究成果奖3项。
近年来,在《土木工程学报》、《重庆大学学报》、《特种结构》、《武汉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等公开发表论文 30 余篇。 主编和参编的教材有《组合结构设计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工程测量》(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等。
主要职责:
负责本项目的规划、建设及管理;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项目的总体安排;师资培训;与上级部门、学校领导及学校职能部门等单位的联系及沟通;各建设小组间的协调等。
2.其他人员情况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务 |
职称 |
最后取得学位及专业 |
对项目熟悉情况 |
曾 磊 |
男 |
34 |
学院副院长 |
副教授 |
博士,结构 |
熟悉 |
柯昌君 |
男 |
47 |
|
教授 |
博士,材料 |
熟悉 |
曹志立 |
男 |
47 |
|
教授级高工 |
硕士,规划 |
熟悉 |
彭蓉 |
女 |
39 |
|
副教授 |
硕士,建筑 |
熟悉 |
刘显成 |
男 |
38 |
|
副教授 |
硕士,建筑 |
熟悉 |
郑辑宏 |
男 |
45 |
|
高工 |
学士,建筑 |
熟悉 |
张小芹 |
女 |
43 |
|
高工 |
硕士,建筑 |
熟悉 |
南新军 |
男 |
46 |
|
高工 |
学士,结构 |
熟悉 |
吴 峻 |
男 |
40 |
|
副教授 |
硕士,规划 |
熟悉 |
向东红 |
男 |
37 |
|
讲师 |
硕士,建筑 |
熟悉 |
徐齐帆 |
女 |
33 |
|
讲师 |
硕士,建筑 |
熟悉 |
朱国庆 |
男 |
33 |
|
讲师 |
硕士,建筑 |
熟悉 |
王丹丹 |
女 |
34 |
|
讲师 |
硕士,建筑 |
熟悉 |
陈星星 |
男 |
30 |
|
讲师 |
硕士,建筑 |
熟悉 |
王操 |
男 |
32 |
|
讲师 |
硕士,规划 |
熟悉 |
王宇 |
男 |
33 |
|
讲师 |
硕士,规划 |
熟悉 |
鲁长亮 |
男 |
33 |
|
讲师 |
硕士,规划 |
熟悉 |
丰燕 |
女 |
32 |
|
讲师 |
硕士,规划 |
熟悉 |
周俊 |
男 |
35 |
|
实验师 |
学士,结构 |
熟悉 |
马宏 |
男 |
46 |
|
实验师 |
学士,结构 |
熟悉 |
3.团队配备的合理性
项目组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是项目的主要组成人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达到43.5%,并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职称结构合理;硕士以上学历占到91.3%,学历结构合理。项目组长期协作,工作默契,是一支作风优良的团队,能够胜任该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二)资金条件
本项目预计投入总资金473.5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共建专项资金284.13万元,其余资金自筹。学校近两年财政状况良好,地方政府一直支持学校的建设,学校有能力保证配套资金的落实。
(三)基础条件
学院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以及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室、计算机中心等。水电气等基本条件已具备,通过与已有设备配套使用,将限度的发挥拟购置设备的功能。
四、实施可行性
(一)项目基础
我校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建于2000年,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建筑学已建成学校的重点专业,拥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硕士点;拥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和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承担了设计项目百余项,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教学保障体系。
目前实验中心下分的两个实验分室,即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可为600余师生开展部分教学科研实验。目前有专任教师19人,实验室人员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专业工程师)8人,讲师9人。其中获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达90%以上。
(二)预算方案的合理性
项目的预算是根据目前市场供应商提供的报价作为依据,在充分调研、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费预算。在设备选择上,也经过了多次、反复、充分论证。设备适合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且价格合理,实际购买价格不会超过预算价格。
(三)主要工作思路与设想
(1)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学校按照共建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制定了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长江大学纪检和维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长江大学基建项目和修缮工程审计暂行办法》、仪器设备采购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为项目实施并发挥效益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
(2)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长江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中心通过审批后,我们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该实验中心的建设摆在位,不断加强项目的组织建设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我校已经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的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管理小组,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合理。项目的实施将在长江大学计财处、教务处、国有资产处、研究生处以及校学术委员会等部门的指导下,由我院学术委员会直接领导,由主管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院长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实施小组,负责项目的各项具体实施工作。
(3)成立专家组,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将成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外聘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咨询和指导作用,切实把握好所购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超前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益提供技术保障。
(4)政府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高质高速
实验室设备的采购,我们拟将政府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对于实验室需求集中、价格昂贵的设备,将采取政府采购方式;对于价格低、零散的设备将由学校派经验丰富的采购人员采购。两种方式同时进行,既能保证采购的质量,又能节约时间。
(5)加强监督
学校的财务、审计、国资、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团体还将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职能作用,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
此外,还将在建设过程中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度以及建立过程跟踪和自查制度,力求实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力求通过过程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投资质量和效益。
五、进度与计划安排
时 间 |
内 容 |
备 注 |
2013.04
~
2013.05 |
1)成立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小组及指导小组,明确各小组的职责、权力。` |
|
2)调研国内其它高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中心建设情况,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编写规划书。 |
3)原有实验室设备清理维修,确定新环境下的使用方案。 |
2013.06
~
2013.10 |
1)完成实验室改造,场所、配套环境的建设。 |
请专家论证 |
2)按预算计划协商创新基地设备。 |
|
3)制定新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
|
4)派出人员到有关单位学习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 |
|
2013.11~
2013.12 |
1)实验室设备上线,正式运行。 |
|
2)整理各项论证与建设的结题材料,迎接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
|
六、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
本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有:
1、资金、物质采购风险:学校有相关的经费使用、实验室建设配套经费政策,能确保经费的专款专用;仪器采购采取专家论证及有上级部门监督的公开招标,能确保仪器的性价比。因此,在资金、物质采购上基本不存在风险。
2、人员组织风险:本项目由业务能力强又从事过实验研究与建设的学术带头人为小组负责人,同时各小组配备踏实肯干的骨干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建设小组成员,可确保项目实施的顺利进展。因此,在人员组织上也基本上不存在风险。
3、生源风险: 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是近十几年来的热门专业发,与此相关的学科在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学科。因此,生源有保障,不存在风险。
4、环境条件风险:建筑与城乡规划实验中心建设不需要特殊的环境要求,不需要国家有关环保部门的审批。因此,在这方面完全不存在风险。
5、效益风险:学校有一支高水平的、能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的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能使拟购设备发挥的效益。因此,不存在效益风险。
综上所述,本项目不存在风险。
七、主要结论
我校具备建设该项目的基础条件和能力,且拥有一支能够使用、维护及开发新增设备功能的教学科研队伍,能够使新增仪器设备限度地发挥其教学科研方面的作用。
通过购置本科教学急需的仪器设备,改善科研条件,同时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项目实施后,将极大地提高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两创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贡献,希望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能够支持该项目。